严毅对招揽周泰之事十分看重,时而皱眉沉思,时而将简牍展开,反复观看。

    从裴寂反馈的情况来看,招揽周泰的难度很大。

    自古明主招贤,必先察其境内,擢拔本土俊杰,以固根本,而后图远。此所谓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也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孙策能将周泰轻易揽至麾下,正是缘于孙氏在九江郡非凡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黄巾之乱时,孙坚以佐军司马一职参与平叛,他的第一支部曲就是从九江郡招募的淮、泗之兵。

    孙坚死后,孙策、孙贲等孙氏子弟继续在九江郡频繁活动,使得孙氏一直在郡内保持着较高的声望。

    就连袁术攻略九江时,也要借助孙氏在九江的影响力,来为其开疆拓土,甚至一度有将孙策任命为九江太守的想法。

    而袁术日后反悔,将许诺给孙策的九江太守一职收回,恐怕也有担心孙氏在九江坐大、不好控制的原因在里面,此举也成为袁术和孙策决裂的开端。

    相比孙氏,严氏在九江的声望和人脉就要差太多了,可以说是几乎没有。

    绝大多数九江人,都只知孙策而不知严毅。

    因此,在招揽周泰这件事上,严毅从一开始就处于绝对的劣势。

    他要费尽心思,才能争取来一丝招揽的可能,而孙策什么都不用做,周泰自己就会去投靠他。

    两者相比,真是令人无语。

    严毅唯一倚仗的,就是他有一些前世记忆带来的信息优势,可以让他抢在孙策之前,先行招揽。

    至于如何招揽,就有些头疼了。